优质素质搜索渠道和整理方法

2022年07月25日

素材能力是性价比最高的能力。

为什么呢?

一是因为它更好掌握,不像标题技巧、选题技巧等都需要千锤百炼才能很好的掌握。

二是因为,优质的、准确的、恰当的、新鲜的、有料的、精彩的素材,是快速提高文章精彩程度的捷径。

一、优质素材的搜索渠道。

提到搜索渠道,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书啊,公众号啊,这些都可以,但这些我认为都不应该是你第一步要想的,这些我称之为外部渠道。

素材的搜索渠道,我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内部渠道,第二类是外部渠道。

当你想写一个主题的文章时,你首先要做的不是去一些平台上搜索,这是向外求,应该先向内求,也就是求助于个体经验,先思考一下,自己和身边人的经历中有没有合适的素材和思考。这样的内容写出来,更加真实、生动,而且因为你熟悉,所以更好驾驭。

所以,搜索素材,应该分两大步,先从个体经验里搜索,然后再从外部经验里搜索。这节课,我们讲的8个搜索渠道,前两个属于个体经验,后六个属于外部经验。我们挨个来讲:

1、个人经历思考

这是个体经验的第一个组成部分。

写作,首先是为自己写作。而且你想摆脱都摆脱不了。

我们前面讲过,写作是对输入处理后的输出,你写的任何观点,都不能跳脱你的思考,你的思考是怎么来的,源于你读过的书、做过的事、见过的人等等。

因此,你写的观点,本来就是从你的经历和思考里得来的,那肯定直接从你的经历和思考中挖掘相应的素材是最恰当的。

比如,你写一个关于“情商”的话题,你要先从自己的个体经验里检索一下,自己做过什么高情商的事,说过什么什么高情商的话,又有哪些低情商的经历表现,情商在你的工作生活中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关于情商你曾经有没有过一些思考、观点….

如果有恰当的,是不是就比网上扒来的材料更好用。

2、身边人的经历

个体经验里,要么是你自己的,要么你看到的别人的,而别人的肯定主要不是陌生人的,而是你身边人的。

你可能在很多人的文章里,都经常看到这样的表达:

我有个朋友….

我有个同事….

我有个同学….

我的老板….

我的前任….

我的叔叔….

等等。

这些其实都是作者写文章时,从身边人的经历中检索出来的写作素材。

其实这是个庞大的素材源,因为每个人每年都要经历很多人的故事,光一个办公室里的同事身上都有取之不尽的素材,每个人都是一个行走的素材库。

所以你写任何一个话题,都要先检索一下,身边人做的哪些事、说的哪些话可以成为你的写作素材。

3、微信体系

公众号应该是目前高质量文章产出最多的内容平台,有两个原因:

首先,绝大多数公众号每天只能推送一次。

不像微博、知乎、网站、论坛等内容平台,每天可以发布很多次内容,当你每天只有一次机会的时候,你肯定更加珍惜、更加谨慎,公众号推送后不可修改、不可撤回,严格的内容发布机制倒逼了内容质量的提高。

其次,公众号是目前商业价值最高的内容平台。

大家都想通过高质量的内容聚集优质粉丝,以实现商业诉求,而且每个领域的公众号竞争都很激烈,这也倒逼着大家在公众号上投入更多的经历、生产更优质的内容。

因此,微信体系,最重要的就是搜索公众号生态里的优质文章。

基本上你写什么主题的文章,这个生态里都有很多人写过,你可以搜索出来,参考借鉴,但不要洗稿、抄袭。

微信体系里也可以搜索朋友圈里大家的分享,同时如今的微信搜索已经将外部信源纳入到搜索范围内,也就是说你在微信能搜到腾讯新闻、凤凰新闻、网易新闻、新浪娱乐等等几乎全网的内容,这些都可以用。

4、微博体系

对于搜索素材来说,微博也有它独特的优势,只有知道它的独特优势你才能高效利用。

第一,微博是一个广场,是热点事件最先爆发和传播最快的地方,如果你想搜热点素材,要用好微博。

第二,微博上可以搜索特定的公众人物的素材,微信不能,比如你写鹿晗、吴亦凡、胡歌,你不可能去翻他们的朋友圈找素材,但你可以翻他们的微博。

第三,微博是一个诞生段子、金句素材的地方。

第四,微博评论区是一个素材金矿,尤其是点赞前排,我写文章的时候经常加一个“网友评论/网友怎么看” 这样的板块,这就是所谓的UGC内容生产模式,同时这也是增加读者共鸣的好办法。

5、知乎体系

知乎上有很多大V,内容质量相对较高,在它内容的生产机制下形成了很多专题,每一个问题都有很多专业人士从不同角度的输出观点、解读。每个话题下都有一个“精华”选项,里面关于这个话题的帖子按被赞的数量从高往下排序,搜索效率也比较高。

所以知乎的特点就是:

内容质量高、素材扒得深、搜索效率高。因此知乎也是你绝对不容错过的素材来源。

6、百度体系

百度的优势就是拥有海量的资源,你在百度上可以搜全网的内容,信息量巨大。

很多素材可以直接在百度百科里找到,而且内容相对权威,比如你写人物、写干货、写科普、写概念等东西,百度百科就是很好的一个素材源;

如果你搜的正好是热点,在百度搜索页面最上面会有一个方框,里面会显示关于这个热点话题最新的6篇文章,你可以挨个点击查看;

如果你不是追求特别高逼格的图片,搜图片的时候用百度还是非常高效率的,它的图片资源是海量的,因此跟关键词的匹配度还是相对精准的。

百度这个就不多讲了,毕竟是大家最熟练使用的一个渠道。

7、垂直网站

每个领域都有很多垂直网站,内容相对专业,且更符合你的主题定位,因此在这些平台上搜索效率会比较高。

比如我写创业投资主题的文章,就可以多去@36氪、@虎嗅网、@创业邦、@投资界等这样的网站找素材,而且通常这些网站每一篇文章底部会链接相同主题的一些其它文章,让你的搜索效率更高。

8、书和课程

书和线上各种音频课也是非常重要的素材渠道,而且有三个优势。

1)搜索效率高。

比如我写文案干货文章,我去翻《一个广告人的自白》、《科学的广告》、《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文案训练手册》、《那些让文案绝望的文案》,我去找几个讲文案的音频课,这样肯定效率非常高,因为搜索太精准了。

2)素材稀缺性。

书和课的版权保护相对比网上的文章更好,因此书和课里的很多素材你在网上是搜不到的,也就是说你通常能在书和课里找到大家都没见过的素材,这个就是你文章的竞争力,稀缺就是价值。

3)素材质量高。

书不是随便就能出的,课也不是随便就能讲的,这两个渠道的素材,整体上都相对更高质量一些。

以上就是搜索素材的8个渠道。

二、日常积累素材的3个方法。

为什么要积累素材?

虽然如今在互联网上可以高效的搜索到各种各样的素材,但是写文章的时候,真正好用的,还是你熟悉的素材,你曾经用大脑处理过的素材,这些素材你会理解的更好,调取的更高效,运用的更自如。

一句话:好素材不是搜出来的,而是你攒出来的。

写一篇文章时,第一步应该是先尝试使用你熟悉的素材,然后再去搜索新素材作为补充和完善。

你可能觉得“天天想着拿个小本本记素材”是一件麻烦的、苦逼的、不高级的事情,但实际上很多写作的高手甚至大佬,都在用这种方法,比如马云、罗振宇、罗永浩等。

如何形成日常积累素材的好习惯,三个方法。

1、及时收藏

收藏是积累素材最轻的一种方式,毫不费力,一秒搞定,但是就这一秒的习惯很多人都没养成。

我平时翻公众号、刷朋友圈,看到好文章都会立马点一个收藏。这样我以后写文章用的时候,可以立马在收藏夹里翻出来。

有人说,需要打标签么,收藏多了不会很难翻到么?

其实在互联网平台上收藏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它有搜索功能,书就没有,海底捞上市时,我想起《海底捞你学不会》这本书里有个很好的素材,但那几段话到底在书的哪一页,我可记不清楚,我翻了半小时才找到。

但如果你是在微信收藏夹里收藏的文章,你只需要用关键词“海底捞”搜一下就马上把文章搜出来了,然后你再用关键词+“搜索页面内容”就可以马上找到你要的那段话。

因此,在微信里收藏,不用花很多时间打标签整理,只要你对文章熟悉就可以,因为你可以通过关键词快速找到并定位具体内容。

当然,有一种情况,你可以打标签,让你更高效。

2017年我开始高频度的写新媒体课程,很长一段时间需要每天都写一节,需要大量的各类素材,因此我就建立了一些专用标签比如“标题标题标题”用来收藏爆款标题,比如“选题选题选题”用来收藏爆款文章,比如“新媒体开脑反复看”,用来收藏对我启发很大的解读传播的文章等等。

我建立了一些这样的标签后,我看到相应的文章就会放到相应的标签下,每天我要写课时,就直接去翻看这些标签下的内容,非常高效。

因此,你如果近期想做某些专题的文章,你也可以建立临时的一些标签用来收藏文章,检索更高效。

这是说收藏文章,我还会收藏号,我的办法就是置顶,我必须每天优先看到这些号,需要的时候更高效的找到这些号,因为我关注了几百个账号。

书的内容也要收藏。

你读书的时候看到一个很好的素材,你觉得之后可能会用到,你就用一秒钟折一下页脚即可,再画两笔也行,不要怕把书弄坏,书最怕的不是弄坏,怕的是它天天躺在书柜里没人搞它。

看过的好电影,我也会在豆瓣上标记一下。

另外,网上很多东西你都可以收藏在微信里,别的网站、APP上的东西你可以发到微信上,从微信端打开就可以收藏到微信收藏夹里。

总之,平时阅读的时候,要及时收藏,收藏时用一秒,用的时候省大时间。

2、随时记录

收藏,更多的指的是原封不动的整体标记一下。

记录,分两种情况:

1)只摘取你要的部分

很多时候,我们看文章,读书,聊天,听课,我们只是被其中的一句话,一个观点击中了,那我们就不需要全部都收藏,只是摘取我们需要的部分纪录下来即可。

事实上很多大佬也这么干,演讲教练王雨豪在一次讲课中透露,马云老师有个特别助理,专门帮助他收集互联网上精彩的段子;罗振宇老师也有个笔记本,专门记录杀手级的金句。

比如:罗振宇2016年跨年演讲有个刷屏金句是“爱上一个人的感觉,就好像突然有了铠甲,也突然有了软肋”。

2017年跨年演讲有个刷屏金句“岁月不饶人,我也未曾饶过岁月”,这都不是他原创的,而是他看到这句话真牛,就纪录在小本子上的。你现在知道,罗振宇为什么有这么多金句了吧?

另一个老罗罗永浩也是这样,他说:看到某个人说了句特别有洞察力和智慧的话,我就随手记录下来;看到一个非常好玩的笑话,我就随手记录下来。

2)记录你的碎片思考

我们平时看文章,读书,聊天,听课时除了上面说的想纪录一下别人的东西,事实上我们自己也在一刻不停的思考,脑子里会闪现很多写作灵感、有意思的想法、不一样的思考角度,或者你会突然想到标题可以怎样写、选题可以怎样做、策划活动时候可以怎样怎样等等。

这些灵光乍现的东西都非常宝贵,你都要及时记录积累起来。

否则这些东西稍纵即逝,你在地铁上想到个啥,没有及时记录,下了地铁你可能就忘的一干二净。

我平时一般都会用锤子便签或者备忘录来记下这些东西,没时间写多,你可以就写几个关键词,等有时间了你再去整理。

3、写小分享

写小分享是积累素材中最重的形式,但也是你后期用起来最得心应手的一种。

比如你看文章时、读书时、看电影时、跟人聊天时,突然想到一个很牛逼的观点,或者看问题的角度,一两句肯定记录不下来,或者你那会正文思如泉涌,你怕你记下几句话,后面再用时写不出那些瞬间爆发出来的东西,但是呢你又不可能马上写篇文章。

这时候怎么办?

写小分享,把这个素材积累下来。

小分享不用长,100—300字即可,甚至都不用是很通顺的句子,只要你把你当时那一瞬间脑子里爆发的东西记录下来,后期你再看时能看明白就行。

我的锤子便签里有大量这样的东西,我在阅读过程中,随时随地就会开个主题写几段,这些东西在之后合适的时机里都可能成为一篇文章的一个核心部分,甚至有的可以直接拓展成一篇文章,所以我说这是很重的积累方式,但用的时候也是最帮忙的。

以上就是日常积累素材的3个方法,最后再讲两个注意事项:

1)定期整理

比如把爆款标题整理在一起,段子笑话整理在一起,金句观点整理在一起,碎片思考梳理分类一下。

然后还有一个重要的整理,如果你是个长期写作者,你经常会同时有很多选题在准备,要定期把合适的素材分别整理的对应选题下。

2)定期熟悉

首先你不要瞎收藏,入口标准高一点。然后既然你收藏的东西质量都这么高,就不要白收藏,没事翻翻看看,用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别收藏了一堆好东西却不记得自己收藏了。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内容,总结一下:

想要找到素材有很多的渠道,个体经验和外部经验可以结合使用。

好素材不仅靠搜出来,也需要你平时积累。

我的学习小结

作家为了写一本书而去研究写这本书所必须知道的科学和知识性的资料。作家只有生活在这种素材中才行,作家在这种素材中生活,思考,痛苦,欢乐,参与大大小小的事件,为写书提供素材。

学习优质素材搜索渠道和整理方法,平时都有用到这些,但积累了素材还是不够多,今后继续收集素材。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不同,积累素材的方法有所不同,分享一下我积累素材的操作过程。

2月21日,我在得到头条听《张艺谋的学业》透露了什么秘密?内容提到张艺谋为了学习摄影,抄了3年的书(与摄影相关)。

抄书的方法虽然笨了点,但也是一种学习方法,抄着抄着就能明白了之前还不理解的内容。

当时我觉得张艺谋抄书这事可以当素材积累,他的学习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积累素材后再拓展,去百度、知乎、公众号查找还有谁抄过书?候宝林、季羡林、苏轼等名人都曾抄过书,就把他们的抄书经历整理在一起了。

整理好素材,最好再小结一下,提炼关键词,这样对素材内容印象会更深刻,也方便以后查找素材。

好素材不是搜出来的,而是你攒出来的。遇到好素材要及时收集、做好分类记录,为今后写作提供素材库。

以下截图是我整理抄书素材:

长按复制微信号

打开微信右上角+号添加朋友粘贴微信号点搜索添加到通讯录